董事長給全體員工的公開信

民國六十六年我成立靜和診所,當年精神科不被重視,病友還被污名化,也沒有人去體會精神病友需要更多的照顧與關懷,也得不到足夠的醫療資源,為了這群被忽視的族群,懷著一股熱忱,投入最基層最需要的地方,服務他們,給他們一個可以得到正確醫療的院所。

而後因為業務成長,許多外縣市患者不遠千高而來,今天許多病友是從台北、宜蘭等地而來,也有小琉球、澎湖等外島病友,這些病友及家屬對本院需求越來越殷切,於是靜和診所擴大規模,成立靜和醫院,提供更周全照顧,讓發病的病友能有更好的照顧,當初護理人員並不好找,也不太願意從事精神醫療照護,所以對每個工作同仁,我都對他們說:「只有在最需要被照顧者身上,最需要被照顧者身上,我們才能看到人性最光輝的一面。」所以當我被問及本院宗旨時,我直接反應:視病猶親、精進求新,這不是口號,而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。

醫院成立後,所負擔的醫療業務也相對增加,在開院初期(民國七十九年),適逢經濟成長期,許多家庭在當時若家中有一精神科患者,生活起居都受到影響,可是本院提供一個他們可以放心託付的地方,讓家屬可以去工作,去分享經濟成長甜美果實,今天許多家庭因此而獲得改善,也因此我在衛生署獎勵補助偏遠地區精神醫療的計畫下,規劃燕巢分院的成立,可是醫療制度的改變,對本院經營產生相當大衝擊,尤其全民健保的施行,許多地區醫院就倒了,但是考慮這些支持我們的患者,以及靜和在醫療體系該有貢獻,即使環境再艱困,我還是希望能盡一點力、做一些事,不要讓這些患者找不到歸屬感,在這樣理念下,我為本院設定目標為:永續經營。

對於從事精神科的醫療同業們,我都會告訴說:精神醫療是一條漫長且永無止境的路,重點是每一次都要仔細去評估,做全盤考量。我在看診時,都盡量去問其所有情形,雖然需要很多時間,但也因此發現問題所在:精神醫療不像外科手術切除就好,也不像內科細菌病毒消滅就好,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人,希望他能夠回到家庭生活,所以對病患每個小細節都要注意,精神科的策略目標我認為是:把握當下,只要把每個環節做好,自然就能累積成美好成果。

最後,談到分院為何要再投入老人失智及日照病房?許多精神科患者在年老需要照顧時,往往找不到適合照護機構,雖然其屬於穩定狀態,但是仍然需要關懷與照顧,分院提供這樣的地方,這也是我所希望:靜和體系可以做到全人全隊全方位服務,也可以改變世人對精神病友的觀感,讓一個精神科照護機構可以是充滿溫馨的地方,這是我的理想,但需要大家努力來完成。